详细信息

关于改进作文教学的建议 -----崔峦

创建时间:2015-11-06 12:22

关于改进作文教学的建议

崔峦

 

 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,是综合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必须的语文能力,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。古人科举应试“一篇文章定终身”有其片面性,但也有一定的道理。小学作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书面表达能力,这方面基础打得如何,将影响学生一生。

建议一:确立正确的作文教学理念

 有人随机抽取456名四年级学生,就作文的方方面面进行问卷调查。结果显示,对作文表示不喜欢的占77.8%。其中54.6%不大喜欢作文的学生表示,对某次作文愿不愿意写,取决于要求写什么,会写、能写的尚可,反之则不喜欢。在456名学生中,喜欢自由命题的高达54.2%。问及作文存在哪些困难,无内容可写和材料无新意的共占60.1%。在作文指导方面,希望老师启发和让学生讨论的共占67.5%

上述调查表明,不喜欢作文的小学生占多数,找不到合适的内容是不喜欢作文的主要原因。学生喜欢写自己想写的,希望采用教师启发和同学讨论交流的方式,进行作文指导。

如果说上述调查结果有一定代表性的话,我们就要大力改进作文教学,改革的前提,是确立正确的作文教学观念。

1 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。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,是习作,不是创作。课程标准规定,低年级写句子、写话,中高年级习作。作文一点也不神秘,只要会说话,会写字,就能写文章。高玉宝、高尔基等人没上过多少学,却写出了著名的作品,便是证明。“作文就是用笔写话”“我手写我口,我手写我心”。作文是生活的需要,它不是一种点缀,一种装饰,而是生活本身。作文“如同衣食一样,成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”,它能够使生活更加丰富,更加充实。明确了小学生作文的性质,就不会要求过高、急于求成,就不会让所有学生的习作向“优秀作文”看齐,揠苗助长。

2、重视激发习作兴趣,变“要我写”为“我要写”。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”苏霍姆林斯基说: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,都是“诗人”,只要在教学方法上“打开创作的源泉”,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。从低年级写句子、写话开始,就要激发兴趣,使每个学生在练笔时,都有一种欲望,一种冲动,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。这样,写话、习作成为一种乐事,而不再是负担。各年段教师,都要重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,并想方设法将习作兴趣长久地保持。这是教师要花心思的经常要做的工作。

3、明确求真、立诚是最重要的作文要求。求真,就是习作要“有真意”,说真话,说自己的话,不说假话、空话、成人话;立诚,就是“诚实地说自己的话”,老老实实,实事求是。“诚于中”才能“形于外”。为人真诚,才能说真话,吐真情。这既是作文的问题,又是做人的问题。我们要通过作文教学,既教作文,又教做人,既不断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,又重视正确价值观的引领。对小学生来说,作文要做到求真、立诚,就要有作文内容。作文的源头活水是充实的、鲜活的生活。“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要想习作不胡编乱造,不搞“五子登科”──动辄就是推车子、抱孩子、领瞎子、捡票子、让位子,就得有生活,投入现实生活,开源活流;就得做生活的有心人,善于观察,勤于思考,不断有所发现──世界上不缺少美好的事物,缺少的是善于发现的眼睛。

4、作文是一种技能,技能的形成靠训练。作文是技能,不是知识,空讲文章作法是无济于事的。一定要勤动笔,少束缚,要放手让学生写,用自己的语言、自己的思路写自己想写的内容。要把练笔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、各科学习之中、日常生活之中,只靠每学期几次习作,是不可能形成很强的作文能力的。作文还是一种习惯,习惯的养成靠历练。当种种好的习作习惯一旦养成,必然具有很强的作文能力。因此,教师要把习惯培养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,贯穿于习作教学的全过程。各个年级的教师根据年段要求,注重落实以下习惯的养成:勤于观察体验的习惯,积累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的习惯,想清楚再写的习惯,勤于读书、乐于动笔的习惯,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,规范、工整书写的习惯。

5、确立“写作基于阅读”的思想。习作能力的根,是阅读能力。阅读是写作的基础。“劳于读书,逸于作文。”一是说,“怎样写”,大多是从阅读中悟到的,凭借课文这一个个例子,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,既不断熟练阅读的技巧,又不断习得作文的技巧。就写论写,往往捉襟见肘,以读促写,才能海阔天空。二是说,“厚积才能薄发”。既要加强和改进阅读教学,重视读中悟写,读中学写,体现读写结合;又要加强课外阅读,好读书,读好书,读整本书,开阔眼界,丰富知识,提高认识,增加文化和语言积累。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。”勤于读书,大量阅读,必能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。

总之,作文教学要体现快乐作文、放胆作文、生活作文、个性化作文等理念。

建议二:作文训练从写句子、写话到写片段再到写成篇的作文,由易到难,循序渐进

低年级主要练习写句子、写话。包括:用学过的词语写句子;观察简单事物或图画以后写几句话;用句子(也可以配上简单图画)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、自己的感受或祝福(如,自制贺卡);能写条据(如,留言条),能写简单的日记。低年级最重要的是“对写话有兴趣”,乐于通过写话,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。从什么时候开始让小学生写句子、写话?既要依据教材的编排,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,只要学生有这方面的愿望,就要积极引导(有的实验区一年级学生,入学一个多月就开始写话;二年级就坚持写日记)。

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、感受和想象。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写片段的练习以外,素描、童话、书信的习作,应当引起重视。素描是写记实作文的基本功,可以培养观察事物和用语言文字描摹事物的能力。低中年级学生天真烂漫、富于想象,喜欢读童话,也有编童话、讲童话的兴趣。在培养想象作文能力方面,低年级可以练习编童话、讲童话,中年级可以进一步练习写童话。在应用文方面,中年级适宜学写书信,并鼓励学生以书信交友,用书信和他人沟通与交流。

国外作文教学十分重视素描练习。如,法国让学生通过观察人的面部表情、外貌特征,以及天气、树林、道路来表现“快乐”和“忧愁”。还就某一事物,组织小组成员进行集体素描训练,几个人依次往下写,最后整理成文。前苏联十分风行素描教学。苏霍姆林斯基在为学生提供的233个作文题中,写生性质的观察作文题有116个,占1/2。他们的观察 作文分为两类。一类是艺术性的描写文,例如,《学校里的花》《晚霞》《春天的溪流》《树林里的冬日》,苏霍姆林斯基认为,描写大自然的美景,可以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。另一类是科学性的描写文,例如,《燕子筑巢》《小麦是怎样抽穗的》《湖与河的比较》《蚂蚁的生活》。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,在习作训练的初期,特别是在学生课外练笔时,提倡进行素描训练。

高年级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,能写常见的应用文,在“综合性学习”的目标中,还提出了写简单研究报告的要求。

和国外小学生相比,我国小学生写记实作文、想象作文的水平并不差,差距最大的恐怕是进行研究性习作这一方面。我们从报章杂志上了解到,到美国读书的中国的10岁孩子,可以就《中国的昨天和今天》这个题目,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,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,写成一篇介绍自己祖国的大文章,竟然打印成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!可见研究性作文能力有多强。这种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,至少需要以下两方面的支撑:1、比较大的阅读量,较强的阅读能力。如,美国二年级英语课本,一课就有六七页;纽约州规定小学生每年必读25本书。2、有写研究性作文的传统,并有一套指导方法。首先,师生提出论题,大到《如何改进种族关系》《安乐死》《在荒岛上你将怎样生活》《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》,小到《以杂志的形式介绍一种动物》《有计算器还要不要背乘法表》,并确定具体的文章题目;而后围绕论题大量阅读,搜集资料,并对掌握的资料进行比较、分析、综合,得出结论;最后整理成文。在写的时候,要思考:我为什么要写(目的),写什么(题目、内容),怎么写(顺序及表达方法),为谁写(读者)。在这一过程中,充分体现学生是作文教学的主体,极大地锻炼了阅读能力,对生活感悟的能力,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。这种研究性作文是非常有用的,写研究性作文是很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。建议结合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和当地实际,适当练写研究性习作,以便在这方面和国际接轨 

此外,结合阅读教学,不失时机地练习仿写(仿写句子、段落、篇章)、续写、改写、扩写、缩写,以及适当练习给材料作文(提供文字、图画、声音等),均有助于提高作文能力。

建议三:观察、思维、表达三种能力结合起来培养

习作首先要有内容,很多习作内容源于生活之中,需要在观察中发现;有了内容,要想写好作文,还要靠精心地安排、组织材料,哪些先写,哪些后写,哪些详写,哪些略写,哪里要平铺直叙,哪里要画龙点睛,都要想清楚;心里有了“谱”,要想最终写成一篇好作文,还要看语言表达的功夫。因此,平时进行作文教学,观察、思维、表达都不能忽视,三者要结合起来进行训练。正如叶老所说,“在实际生活里,养成精密的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功夫。”“养成推理下判断都有条理的习惯,又是一种功夫。”“还有一种功夫是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。”叶老在这里强调,要想写好文章,就要有敏锐的观察力、缜密的思维力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。

先说培养观察能力。谁的观察能力强,谁善于发现,谁就有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。叶老十分强调观察对于写好作文的重要性,他说:“初学者,尤其不能不下苦功的是观察能力的培养。”一要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。小学生精细观察的能力不强,要悉心培养。二要培养按一定顺序观察的能力。三要培养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能力。四要养成热爱生活、做生活的有心人、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。对身边事物总保持一种新鲜感:别人未看到的自己能看到;别人知道个大概的,自己观察得很仔细;同一个事物,每次观察都有新的发现。写观察日记(可定点观察,可移步观察,可连续观察)是提高观察能力的好办法。有个小学生,学了课文《小壁虎借尾巴》,就捉了一只壁虎放在密闭的容器里天天观察。过了几天,他发现壁虎在吃自己的尾巴。这个同学根据观察中的发现,写成了观察日记。

再说培养思维能力。叶老说过:作文无非是想心思。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,而是想出来的。可见构思对于作文的重要性。想心思,想什么?不外乎想为什么写(文章主旨);写哪些,不写哪些(文章内容);哪些先写,哪些后写(叙述顺序);怎么写(语言和表达方法)。想的过程,就是把思想、语言、写法合在一起思考的过程,熟称“打腹稿”,想明白了,往往就能一气呵成写下来。训练小学生“想心思”,可以指导他们拟提纲,用提纲帮助想得更清楚、更全面、更有条理。

同样的内容,高明的构思,可以出人意料,出奇制胜。说两个绘画的例子。宋徽宗赵佶擅长绘画,他提倡建画院,网罗绘画人才。他往往摘取前人诗句做题目,让应考人构思作画。一次,他出的画题是“深山藏古寺”。应考人有的只画了深山,没画古寺;有的画了山,还画了古寺的一角;有的画了山中插着一根用作佛寺标志的旗幡……宋徽宗认为画得最好的是:画面上有深山,山脚下有小河,河边一个小和尚正在打水,一条石径从河边通往深山之中。这样处理,把个“藏”字演绎得淋漓尽致,给观画人留有无限想象的空间。无独有偶,一次,老舍请齐白石用国画表现“十里清泉闻蛙鸣”的意境,但在画中不能出现“蛙鸣”。齐白石画了一条小溪弯弯曲曲流向远方,近处水草丛中一群蝌蚪顺流而下,互相追逐。观画人由溪流想到源头,由蝌蚪想到青蛙和蛙鸣。多么巧妙的构思!绘画与作文道理相通,我们从中一定会得到有益的启示。

最后说培养表达能力。这里主要指语言的表现力。这要靠两个积累:一个是语言材料的积累,一个是语言范式的积累。一定要多读多背 ,还要在课内外阅读中给学生“点化”。厚积必能薄发。多读多背多练笔,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能力,一定会越来越强。

建议四: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,作文讲评重在激励

先说作文指导。

以往的作文指导,公布作文题目之后,大讲写法,然后让学生扣住题目循法而作,限制过死,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。

作文指导,如果能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,使每个人都有内容可写,都摩拳擦掌、跃跃欲试,就是很大的成功。至于写法,不宜灌输,在作中指导,比较有效。

在作文指导课上,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激发兴趣,打开思路。赞可夫说:“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,不断要求向上,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,才能产生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、感情和词语。”打开思路的最好方法,是教师指导学生无拘无束地漫谈这次习作都可以写什么,进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特别想写的内容。

接下来,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:围绕本次习作内容,都写些什么。最好有新的内容,新的角度,新的认识。比如,很多同学都写过《介绍自己》一类的习作,我们可不可以换个角度,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学校和在家里的不同表现,写写双重人格的《两个我》,触及自己的内心世界,写出一个真实的我,促使自己在校做个好学生,在家做个好孩子。再比如,写《我的父亲》《我的母亲》一类的作文,我国小学生往往想想便写,搜肠刮肚,闭门造车。我们可不可以学学外国,让学生采访与父母关系密切的人:他们的父母、亲人、同事,获得第一手材料再动笔习作。这样写出的作文,内容更具体、更真实。

国外还有一种指导作文的方法叫“讨论法”,也叫“集体作文”。即在确定作文题目或范围后,学生分组讨论:要写哪些内容,按怎样的顺序、分几部分来写,每部分都写些什么,然后每个人分头去写。这样做,有利于后进生作文能力的提高,局限是搞得不好作文会大同小异。

我们国内也有一些指导习作的好经验。如,杭州市饮马巷小学王立均老师指导学生写《我的理想》,体现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,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,生活与作文相结合。课前,老师让理想相同的同学分别组成小组,开展活动,主要是根据理想,采访相关人群,如,教师、律师、演员。采访后整理记录、录音等,准备在课上交流。课上,以不同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,然后进行评议,在听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,每个人分别起草习作,在组内交流,再听老师读“下水”文,最后修改、誊抄。这样的指导,使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来到了课堂上,教室里的天地一下子变得开阔了。

作文指导,一定要从内容入手,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,打开思路,使人人都找到想写、要写的内容。一上来大讲写法或用范文、例文开路,容易束缚学生。开始宜“放”,使学生感到想写的内容很多,教师指导学生从中选择最有趣、有益的、最熟悉的内容来写。正如扶学步的小孩走路,立足于他自己走,“虽小心扶持,但时时不忘放手”。至于怎么写的问题,在打开思路、选择要写的内容的过程中渗透,在作中、在交流草稿的过程中指导,不外乎习作目的是否明确、内容是否具体、顺序是否清楚、选词用语是否合适、是否表达真情实感等几个方面。

再说作文讲评。

以往的作文讲评,总的情况说上三言五语之后,读上一两篇老师欣赏的习作,大加表扬后了事。被表扬的沾沾自喜,未被表扬的绝大多数提不起兴致。作文两极分化现象因此越来越严重。

习作讲评重在激励。“一个学生如果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,他学习的愿望就消失了。”(苏霍姆林斯基)讲评的时候,既要概括全班此次作文的优点与成绩,又要充分肯定大多数同学的努力和进步。比如,在评语中予以肯定,在展示全班作文题目时予以肯定,在鼓励学生自己读出认为写得好的句、段时予以肯定。激励、表扬要面向全体,把老师真诚的赞美送给更多的学生,甚至要偏爱差生。通过讲评,使每个学生看到成绩与进步,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,更真切地懂得应当怎样写,激起对下一次习作的渴望。

讲评一般的程序是:总评,充分肯定成绩,同时指出共性的问题;交流、欣赏少量佳作,交流写得好的句、段,教师相机点评写法,学生相机谈出习作体会──讲评也是指导,是以学生习作为例的实实在在的指导,对日后习作定会产生影响;用中等的习作或教师针对班上共性的问题编纂的短文,指导如何修改;最后互改、自改。

指导修改,要循序渐进,具有可操作性。低年级着重修改句子,中年级修改一段话,高年级修改整篇习作。无论是改句、改段、改文,都要引导学生从内容、语言两方面修改,且在很多时候改内容和改语言是不可分的(如,一位演员将话剧《屈原》中的“宋玉,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,你是没有骨气的人”一句的“你是”改为“你这”,感情更强烈了,被郭沫若称为“一字之师”)。要结合修改,陆续教给学生使用修改符号。“文章不厌百回改”“好文章是改出来的”。要由句到段到篇,指导学生学会修改,最终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。

讲评的主要功能是激励与指导。激励由于欣赏,欣赏源于尊重。这个尊重,不是形式的,是骨子里的,真正把学生看作伙伴、朋友甚至是老师。举个从书上看到的例子。一堂语文公开课,老师问学生:“花儿为什么会开?”第一个学生说:“她睡醒了,想看看太阳。”第二个学生说:“她一伸懒腰,就把花骨朵顶开了。”第三个学生说:“她想和小朋友比比,看谁穿得漂亮。”突然,有个学生问:“老师,您说呢?”老师想了想,说:“花儿特别懂事,她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,就仰起脸,笑了。”其实,老师课前准备的答案是:“花儿开了,因为春天来了。”这位老师的高明之处是,为了保护和褒奖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力,放弃了预设的“标准答案”。我们老师只有像你尊重最尊重的人那样尊重自己的学生,教学民主才真正落到实处,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充分地释放出来。

建议五:写“下水”文,应当是备作文课必做的功课

当我们在抱怨学生作文不尽如人意的时候,想没想过,自己试过没有,自己写文章的能力又如何呢?苏霍姆林斯基针对教作文不写文章的情况,说:“他们教的学生不会写文章,其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自己不会写文章,学生从来没有听到过教师自己谈作文体会。这种教师即使让他们用最完善的教法教十年,也是教不出东西来的。”叶圣陶先生也认为,教作文的经常动笔,十分必要。他语重心长地说:“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,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笔,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,或者另外写些什么,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,加快学生的进步。经常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,就是‘下水’。”我们看看身边的其他学科,数学老师要教学生某个定律、法则,必先自己解题;音乐老师教唱某首歌,必先示范唱上几遍,再一句一句领唱;体育老师教前滚翻,必先边讲解边示范,在垫子上滚上几个来回……惟独语文老师教作文,“君子动口不动手”。这是不正常的。全国小语会搞过几次教师写“下水”文的比赛,就是想在这方面做点提倡、引导的工作。现在部分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写“下水”文对于增强作文指导的针对性、提高作文教学实效性所起的重要作用,经常和学生一起作文,既言传又身教。但就全国来说,还不是很普遍。国外的作文教学,有的提出“教师是作家”的理念──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,自己就要像作家一样热爱写作,不断进行写作实践。可见,用“下水”文指导学生作文是一条捷径、一个规律。

在这方面,我国有的老师已坚持若干年,取得了成功经验。例如,前面提到的王立均老师,就是受叶老有关教导的启发,早在25年前就开始了用写“下水”文的办法指导学生习作的实践与探索。《王老师和同学一起写作文(写实篇.想象篇)》两册书,是这项实验经验的结晶。截止到出书的2000年,他一共写“下水”文100多篇,而他的学生的作文有100多篇获奖,800多篇在各级报刊上发表,他的学生绝大多数成人、成才,成为成功者。我在给这两本书写的《序》中,谈了我对教师写“下水”文的认识:1.教师用“下水”文和学生交流,体现了对学生的真爱与尊重。学生在被尊重中萌生自尊,在被爱中学会爱人,进而爱老师、爱作文。2.“下水”文直言口说,既言传又身教。在“下水”文的影响下,学生一定会刻苦努力,写出自己的最高水平。3.“下水”文对改进作文指导起到重要作用。教师经常动笔,深知学生作文的甘苦,就会保护学生习作的积极性,多激励,少批评,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;清楚学生习作会遇到哪些沟沟坎坎,在指导上哪些地方要用力,加强指导的针对性;凭着“下水”的经验与敏感,在讲评时成绩看得准,问题说得透,做到切中要害,点醒有效。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。”透过“下水”文,学生不仅悟到写什么和怎样写,而且受到老师积极的人生态度、美好的情感以及执着的追求这些精神方面的熏陶,收到学习作文、学习做人的双重效果。为了提高自己、惠及学生,希望有更多的语文老师和学生一起作文。

建议六:加强课外阅读和平时练笔的指导

训练读写,一定要两条腿走路,课内一条轨道,课外一条轨道,双轨运行。

开展课外阅读,要做到时间有保证,读物有保证,展是示、交流有保证。教师要做的工作是推荐读物,指导读书方法(如,读报纸、杂志、整本书的方法,做读书卡片、做摘记、写读后感的方法),组织读书汇报会,分享阅读成果,还可以酌情利用家庭和社会力量,开展“亲子阅读”、阅读评比、阅读知识竞赛等活动。

加强平时练笔,一方面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,经常写写感受、启示,仿写句、段,续写结尾……自自然然地体现从读学写,读写结合。另一方面,把练笔延伸到日常生活中,针对生活需要练笔,为了实际需要习作。如,低年级学生“每日一句”;在家中挂块小黑板或垂下小卡片,让孩子写留言;每逢节日、家里人过生日,自制贺卡送别人;练习写观察日记、成长日记。中年级写日记;办手抄报;把对身边人的思想、行为的看法写下来;设计提示语、广告牌;给远方的熟识的或不熟识的人写信。高年级写表扬稿、建议书;写读书笔记;为了某件事写启示、写公告;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,读书、搜集资料,再写成文章或简单的研究报告。总之,生活有多么广阔,读写的用武之地就有多么广阔。教师要引导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、用语文,在服务生活的同时,提高读写能力。

愿老师们加强作文教学规律的探索,大力改进作文教学,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。